貿易戰下廠商的應對之道
美中貿易戰打了一段時間,到底對兩大巨人— 美國與中國有什麼影響,已經有很多的討論,在這邊我們不加以論述。但是可以確定的是,廠商在這波關稅衝擊之下,通常都會用以下方式規避關稅。
1. 直接要求陸廠吸收關稅,等於變相降價
2. 轉向其他供應商下單
3. 直接往東南亞設廠,降低對中國依賴
4. 以不變應萬變,繼續苦撐
雖然美國總統川普希望製造業回流美國,但是並沒有太多企業將大量製造的工廠移回美國。短期內,廠商以法2.的方式因應。因此,到目前為止,台灣在中間確實是有受惠的,如下圖所示:
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 對照貿易戰前後,台灣對北美的出口是有增加的。這是因為台灣還是有許多中小企業,持續的生產品質佳但是價位較高的商品,再加上關稅之後,大多數人最重視的CP值實際已經高過中國製產品。加上廠商也會有自己的備援計劃,規劃自己的未來生產基地。除此之外,台灣行政院也推出了相對應的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,希望在此次機會中可以爭取高階製造業回流台灣。
台灣汽車零組件出口產業是實質受惠者
我們將汽車零件類別拉出來比較(HS Code:8708):美國對汽車零件課徵25%的稅率是從2019六月開始。從下圖中可以看出,2018年比2017年只有0.4%的增長,但2019年對照2018年卻有4.1%的成長,與前年相比有顯著的增加。這顯示台灣的汽車零件出口在貿易戰中是受惠的。另外,這樣也可以確定,台灣汽車零件出口是非常有競爭力的,在價格並沒有與中國有太大的差異,才能順利且快速的在此應變,順利接單。
REGIONS/ USD/ YEAR | 2017/06-2018/02 | 2018/06 – 2019/02 | 2019/06 – 2020/02 |
North America | 1,464,504,426 | 1,470,875,503 | 1,531,838,549 |
Asia | 741,741,979 | 681,262,116 | 601,011,551 |
Europe | 547,963,150 | 515,956,239 | 497,772,986 |
Central America | 130,150,709 | 130,386,871 | 120,896,684 |
Africa | 70,152,048 | 81,110,443 | 76,542,276 |
Oceania | 68,274,421 | 60,333,592 | 50,213,261 |
South America | 64,737,035 | 54,369,000 | 49,304,749 |
Other | 28,424 | 18,393 | 12,413 |
當然,轉單只是一時的,我們應該思考—在不久的將來,貿易戰結束之後,我們如何能持續地保有我們的競爭力,讓這些爭取來的訂單,持續留在台灣。
Reference from:https://cus93.trade.gov.tw/FSC3010F/FSC3010F (海關進出口統計)